Tumgik
xichai-blog · 5 years
Text
写在26岁的开头| 生活从来不在别处
早上醒来的时间,有句话莫名在脑子里面盘桓「今后的每一天都是你余生的第一天」。
然而面对余生的前几天,好像也没有多少兴奋似的。
在 25 岁的上半年,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陷入了某种隐性的焦虑中。
「我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吗?」「生活会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呢?」「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的怀疑里。这种怀疑最初应该源自于大学还是规划人生开始吧,不过当时的选择无非就是:读研,出国,工作。
当踏入其中某个阶段,就意识到:其实还有那么多子选项。其实工作了也会想要不要脱产去海外念些纯文科的专业,或者申请打工签证呆一年。但是没多久就意识到,如果能提供自己持续愉悦感的事情不能持续的话,那只是阶段性地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17年下半部,在南方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我终于经历了北京的秋:地坛美丽的落叶和雍和宫旁的涮羊肉后,我和北京的蜜月期似乎也就过了。18 年初陷入了对工作的怀疑:推进项目始终是我的短板,每晚 2点多3点才能睡着,有时凌晨 4点多醒来在空空的屋子里能清晰地听得见心跳,早上醒来面对北京冬日的阳光却始终打不起精神去上班。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忍不了去看心理咨询师了。说实在的,不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真的不是很大,不过至少确认了某些问题:比如对于项目推进这事,不喜欢强迫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这件事情本身没错,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必要催眠让自己接受内化一些规则。也确认了大体的方向,那个自己内心蠢蠢欲动的念头更加笃定了一些:写点儿什么。
伴随着这样的念头,参加了某个科幻杂志举办的写作训练营。对于写小说这事有了些许粗浅的了解。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可以试试看。当然,其实在写作营的时间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反而是分组里面某个男生的自我介绍:他说自己正在念高中,明年应该就会出国念大学了。相必已经来参加写作营的人来说,他也显得有些稚嫩。但是让我歆羡的是:在高中已经在为自己喜爱的事情做认真而有体系的尝试了。反观自己高中时,还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看到的只有试卷和被老师和家长许诺到带了些许圣光的大学生活而已。年龄越来越大了以后,就会意识到:倘若能早些年及早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投入付出,是件多么正确有价值的事情。在早些年:没有经济压力,时间成本很低,精力充沛而旺盛。这些事在现在看来已经是略有负担了,尚幸不算太晚。
在知乎呆的日子,其实也不长,认真计算起来,也不过是一年又三个月。与其说做了什么,倒不如说得到了什么:明白了和有趣而专业的人工作是什么样子,应该做对的事情而非「能获得好处」的事情(不过互联网的大环境而言,坚持这样做是痛苦的,资本的力量总是在强迫你)当然啦,这也是离开知乎的理由:当你明白你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周围的人都在积极地做各自喜欢的事时,你为什么不呢?
也在尝试和互联网有一些些的距离,18 年这一年发生了太多魔幻现实主义的事。这些让人不快的事情并不能坦然接受和习惯它,当我意识到在之后的日子里也许它还会时有发生时,总会叹气。
于是后来就到了上海:上海比起北京来,真的是座宜居的城市。气候,生活节奏,房租价格(是的,我居然在赞美上海的房租)都很美好,安逸得让人满意。开始尝试成为内容创作者的前几个月,很艰难:并不是每天都知道能写点什么,并不是每天都能写好点什么。越写东西越能感知到自己知识浅薄,时间不足:既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输入,也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输出的内容。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患得患失,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却不能好好把控。
笛卡尔曾说道:
当感情只是劝我们去做可以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断,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直到时间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平衡休息,玩乐,体验生活,学习和创作之间的平衡是困难的事情,正在学习。与此同时还要上班养活自己。这样的 26岁也是有趣时间啊。
在未来的日子里,想做的事情还有好多:想去国外念纯文学类的专业,想报名学帆船和咖啡调酒,想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凭借写想写的东西这件事养活自己,想更勇敢地认识那些有趣自由而广博的灵魂,或许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又或者更多?hhh
当然,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不懈怠地一路向前,再向前,不断质疑自己。可能接下来最需要的改变是赞美生活赞美自己和周边的人,成为能热爱生活的样子。看上去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了。
1 note · View note